上海市大学生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活动启动
■本报记者 王宛艺
“一颗车厘子,从产地智利的水果农场运抵中国市场,需要多久?48小时!”
浦东展览馆,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场景还原处,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蔡薛文,生动讲述上海自贸区通关制度的变革,透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新征程全面改革新蓝图”——上海市大学生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活动昨天启动。
当天,微宣讲在包括浦东展览馆、书香巴士等浦东新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举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上海,立足浦东,更是要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蔡薛文将这一段写入讲稿。
“让青春身影闪耀在人民城市各个角落。”市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作为“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活动,以文明实践为载体,通过专题讲座、情景宣讲、互动演讲等多样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展示上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挺立潮头的生动实践。
确保准确性,增添趣味性
“‘浦东速度’之所以能够持续刷新,离不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了把营商环境打造成为‘金字招牌’,上海已连续7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为了讲好“浦东改革开放主题展”,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杜晓洋花了半个月,思考立意、整理框架,最终成型。
杜晓洋来上海求学,不过一年多时间。为了更好了解上海、了解浦东,她借来一本厚厚的《浦东发展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兼顾理论性与生活化。带领观众经过烂泥渡路置景展区时,她脱口而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烂泥渡路起高楼,城市与人民密不可分。”
现场,还有一群红领巾讲解员加入宣讲。孩子们的讲稿,大学生也帮忙润色:“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为何出发?走向何方?要怎么做?在浦东图书馆的浦东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员郭小凡围绕3个问题,主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一种再宣誓——将改革进行到底;也是一种再宣示——新时代新征程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听着宣讲员讲述滨江的蝶变,台下东昌东校初一学生韦志馨很是振奋。“一江一河”沿岸成为孩子们天然课堂和游乐场。“不只是儿童乐园,草坪、咖啡馆,甚至小到公共厕所,都是‘人民城市’照进现实。”她的母亲徐文莉说,正是通过这些具象微小的事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价值链接与共享。
推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现场,市委讲师团办公室向上海大学生理论宣讲团队代表授旗,浦东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共建理论宣讲新平台,培育理论宣讲生力军。接下来,这批大学生将走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对基层而言,青年是扩充理论宣讲力量的良好选择;对青年而言,基层是参与宣讲等实践的广阔天地。”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秘书处负责人陈洁介绍,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于建党百年成立,覆盖沪上47所高校、65支大学生理论宣讲类社团,人员总数约5000人。“我们希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一方面,将社会引入学校,建实思政小课堂;另一方面,坚持让学校走进社会,建好社会大课堂,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发挥所长、服务社会、至诚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