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宛艺
今年是特赞(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第10个年头,创始人决定租下徐汇区星扬西岸中心一整层30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并带动一批生态企业入驻“模速空间”。
在昨天举行的2024年徐汇区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包括特赞科技核心项目在内的23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其中近八成为科创企业,涵盖信息科技、大模型、金融信息服务、医疗器械、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数据显示,徐汇区一季度区级财政收入增长12.7%,增幅排名中心城区第一;新落地7家亿元级项目、33家千万元级项目,实到外资16.45亿美元,取得“开门红”。
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10周年,也是徐汇区科技创新浓度不断提升的10年。这里集聚起近900家相关企业,包括腾讯、阿里、商汤科技等业界龙头和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以及独角兽关联企业,形成从基础、技术、产品到应用的全产业链。
10年点燃创新引擎
特赞科技作出落户徐汇区的决定,与大模型生态社区模速空间的揭牌,几乎是同一个时间。
这家内容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尝试用人工智能(AI)改变传统业务流程,助力企业价值创新。在近10年时间里,它从几个人的初创团队,成长至300人的规模。
“我们的10年,也是AI技术飞跃发展,从技术到商业、再到大众化的过程。”特赞科技联合创始人王喆说,企业正在做的,就是利用AI技术赋能设计创意产业和数字经济。“我们做过三代AI设计技术,从第一代的规则式生成到对抗式生成网络,再到最近的扩散模型,经历了整个技术从发展到成熟的各个时期。”
从早前的AI产业先发得势,到如今大模型产业提速快跑——模速空间自去年9月揭牌以来,大模型企业加速集聚。徐汇区新型工业化推进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正围绕要素保障、产业集聚、生态优化发力,集聚大模型相关企业近150家。
去年,在徐汇区支持下,特赞科技参与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企业也发起首届“数字设计:AIGC创建者大会”,为产业注入更多活力和创新力。
王喆坦言,他们相中的还有徐汇滨江的科技感、潮流感、艺术范——“企业英文名称Tezign是Tech(技术)和Design(设计),这个地方和我们正在做的事儿太吻合了,管理团队有时在讨论的时候,也会走到江边,风一吹,思路就打开了。”
“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大会作为平台,有一个生态把大家聚在一起,这放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但王喆也坦言,作为研发人才占据50%以上的研发型企业,人才也面临多元的需求,譬如落户、住房补贴等。
当下,徐汇区正以模速空间为核心,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加快推进西岸大模型科创街区规划建设,围绕推动徐汇滨江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和交通便捷,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保障,眼下也正推出提供安居、教育、医疗等“量身”服务。
靶向解决专业问题
现场,徐汇区推出“企业服务包PLUS计划”,搭建管家、专家、机构相融的链条,探索诊断、服务、评估相融的模式,打造人才、技术、平台相融的体系,加强创新赋能,提升服务质效。
徐汇区投资促进办公室副主任万原介绍,这是基于走访企业、收集诉求后,做出的深度分析。“基于企业的挫折和瓶颈,我们把专业机构吸纳到专业管家的队伍,更深度、精准地帮助企业。”
以昨天签约的外资企业萃达万博为例,它是债券通的第一家合作国际平台,公司一直连接国内和国际的资本市场和交易生态。“对于跨境交易来说,可能每秒价格都会发生变化,依赖于毫秒级的高效网络。”萃达万博中国区总裁陈鸣麒说,通过徐汇服务包,他们对接到电信运营商,给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国际行情保持同步。而其本身,也将更好服务科创企业。
又如模速空间的很多孵化型企业,都是初创团队,企业本身还没有法务。小小一册“国际人才港法律服务包”就包含了大模型企业遇到的高频事项,背后则包含徐汇区司法局整合的众多资源——这也是“服务包”专业机构PLUS的一环,开展深度问诊,组团上门服务、开设专场咨询、提供定制资讯,靶向解决专业领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