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1

一年内完成从启动到回搬,徐汇区康健路341弄7—8号新居昨交付

上海“最快”拆除重建项目迎居民回搬

文汇报

昨天,徐汇区康健路341弄旧住房改造竣工交付。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王宛艺
      
       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递到74岁的何培哲手里,封面写着新家的门牌号,里头是把钥匙,能打开他小高层电梯房的新生活。昨天是徐汇区康健路341弄7—8号新居交付的日子。时隔一年,赶在“五一”假期前,这幢70年的老房子完成原拆原建,迎来居民回搬。
      
       这是上海最快完成的拆除重建项目,一年内完成从启动到回搬,也蹚出一条可借鉴的新路:全市首次实现系统公房产权移交改造,破解改造主体和改造资金问题;也是全市首次采用承诺方案外搬模式,签约外搬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
      
       何培哲拿钥匙开门,激动地手抖,他仿佛又回到了5岁那年搬来的瞬间:“那是1954年,父亲将我和母亲从石库门亭子间接来,住上红砖墙的洋房式小楼,用上抽水马桶,全家喜气洋洋,脸上有光。”
      
       时光流逝,好日子也蒙了尘。家里曾住了7口人,又叠加墙体开裂、漏水、沉降、设备老化。居民甚至练就了“撑伞炒菜”的神功,应付大雨天屋顶的渗水。
      
       去年,康健路341弄7—8号改造项目被列入全市“两旧一村”改造重点项目。原居民房屋面积“拆一还一”,改造后每户居民确保居住面积不减少,并增加套内独立厨卫和阳台。“旧址建新家,日子换一种过法。”
      
       放眼徐汇区,今年共有11个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开竣工,涉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受益居民1900余户。下一步,徐汇将推广康健路341弄经验做法,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和城区有机更新。
      
       记忆仓库
      
       楼组长郑莲仙,有惊人的号召力。她一声招呼,街坊们就围坐大圆桌旁。
      
       康健路341弄7—8号,也叫红砖楼,是典型的教职工宿舍楼。家家户户门上,还都有块类似于“猫眼”的玻璃小窗。“那时,邻里相互帮衬,好得像一家人。”
      
       何培哲和很多邻居一样,在楼里长大,又在楼里结婚生子。20平方米的房间再隔开一小半,加张床,就是婚房。结婚那天的酒席还是靠邻居们“让”出来的,“我们让出房间给小何,让他妥妥办完3桌酒席”。
      
       “这幢老楼,就像记忆仓库,留着消逝又难舍的时光。”何培哲说,有甜,就有苦。“一些老居民为了减少邻里纠纷,在夏天几乎都不洗澡。几十年来,他们已习惯于打盆热水揩身子。另外,几乎家家都有一只高脚痰盂,用作紧急上厕所时的备用。”
      
       这些年,徐汇区和原产权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对房屋进行过多次整体修缮。但老房子存在结构性问题,常规的维护治标不治本,症结难根除。
      
       此后,这里也一度传来旧改消息,结果“空欢喜”一场,归于平寂。
      
       背后根本原因之一,是系统公房成套改造中,改造主体、资金来源等问题成了瓶颈。“厘清关系、理顺流程是项目推进的关键一步。”徐汇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市相关管理部门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共同努力下,康健路341弄7—8号房屋产权移交至徐汇区属国企,由区属国企作为改造主体,区财政出资进行改造。“产权移交”,让改造成为可能。
      
       再快一点
      
       拆除重建项目一年内完成,速度前所未有。
      
       但64岁的李振丰依旧很急。昨天定了清晨5点半的闹钟,比约定时间提前1个小时就到了。他是为92岁的老母亲而来。
      
       他的老母亲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搬离老房子后,一向淡定的母亲频频发问:“快好了吗,我等得到吗?”这里承载了老人一辈子的岁月痕迹和安全感,以及稳定的邻居和稳定的关系。
      
       看到施工现场的繁忙景象,楼一层层升高,李振丰心里盼着:再快一点。
      
       红砖楼里,这样的老人太多。为回应民声,外搬和设计“同步走”。一般情况下,要完成方案设计再征求居民意见,居民签约同意后再外搬,这一流程相对较长。鉴于实际情况,徐汇区房管局和康健街道大胆尝试承诺方案外搬模式,康健街道组成“突击小分队”,发动党员主动作为充分与居民沟通。同时将居民对方案的诉求完整汇总,与区房管局条块联动,将民意融入改造全程。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一户一方案100%签约。
      
       施工过程中,建筑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整体预制率达到61%,对比传统混凝土结构节约工期50%以上,一幢11层住宅77天实现结构封顶,项目启动之日起1年,竣工验收合格。“市区两级强化联动、审批流程环环相扣,各部门跨前介入,缩短审批周期。”
      
       该项目全装修交付,居民购置家具即可入住。细节注重适老化设计,配备无障碍兼担架电梯。
      
       郑莲仙尤其喜欢的是新小区的开放式设计,楼栋底层设置居民活动室等社区服务用房,沿康健路打造成带状口袋公园,供休憩交流。“还是和原来的氛围一样,大家随时能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