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乡愁遗产的王马浒村两棵国槐。(均雄安乡愁遗产保护团队供图)制图:张继
被列入乡愁遗产的容城西孙村石碑。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乡愁是什么?是村头那棵老槐树,是在老屋烧过的每餐每饭,还是在寺庙曾经祈过的福愿?在雄安新区,一批寄托着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凝聚着新区传统文化基因、见证着村庄兴替的乡愁遗产被登记造册、建档存根。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马全宝、杨震带领的雄安乡愁遗产保护团队围绕雄安新区的古建筑、老树名木、非遗等开展了调研登记、分级评估、规划保护等工作,共发现2500余项乡愁遗产,其中,物质类2367项,非物质类186项。
乡愁遗产彰显情感价值
宅邸民居、戏楼剧院、墓葬遗址、烈士墓、古树古井、石雕石刻……在一幅幅标记着“乡愁遗产点”的坐标图上,可以看到,散落在雄安新区177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类乡愁遗产如同一个个被铭记的精神坐标,都得到了详尽的考察、记录、分级分类整理。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指示。随着雄安新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口号的提出以及“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的开展,2018年,北京建筑大学与雄安新区共同开展了乡愁遗产的保护工作。
通过对新区三县大街小巷、田野村舍的调研走访,共有2500余项乡愁遗产被登记造册。在物质类乡愁遗产中,雄县496项,安新县1226项,容城县645项,共涉及文保单位31处。目前,团队已高质量完成了《雄安新区乡愁遗产白皮书》《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规划》《雄安新区乡愁遗产认定标准》《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保护工作规则》等成果。
乡愁遗产与文物有何不同?“相较于文物,乡愁遗产覆盖范围更广,两者具有一定的交互关系但不等同。”马全宝和杨震认为,乡愁遗产是承载一方民众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宿的载体和纽带,与文物评定看重历史、艺术、科技价值所不同的是,乡愁遗产以情感价值为核心,寄托了乡土情结、人文情怀、社会情缘和精神情韵。
“我们在调研中看到,很多村子都有标志性的老槐树、老枣树、老柳树,人们经常聚在树下纳凉聊天、举行民俗活动、红白喜事等。雄安新区建设后,‘这棵树’留下来,就是地标,大家就能知道‘我家原先就在这棵树的哪个方向’,‘这棵树’在乡愁遗产评定体系里的价值就突出了。同理,合作社、粮站、商店、供销社等也寄托了当地人的深厚情感,我们会根据其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以及保存现状,分类登记并进行保护利用。”马全宝说。
老建筑凝结生存智慧
雄安新区现今保留的建筑遗产数量颇丰,远自明清时期,近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祠堂庙宇到厂房民居,种类不一而足。这些建筑寄托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展现出独特的营造技艺,也彰显了社会变革的时代印记。
杨震介绍,雄安地区的传统建筑,结构上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根据是否设置明柱分为“前明子”和“闷葫芦罐儿”两种建筑样式。“前明子”是在屋前檐口下设置一根承重的木柱,左右均为窗户,采光面较大;“闷葫芦罐儿”则省掉了这根柱子,降低了建造成本,窗户面积较小。两种房屋冬暖夏凉,生态环保,既防潮防火又抗震,是当地人民长期思考和实践的智慧结晶。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系统,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140多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余条沟壕纵横交错。白洋淀还是“九河下梢”,上通保定,下达天津,不仅有着厚重的航运文化,同时形成了当地依水而生、打苇渔猎的生产生活习惯,构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人居环境。
“比如,他们巧用芦苇材料,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防潮做法——苇碱。”杨震解释,为防止地下水向上渗透致使墙体及室内潮湿,建筑墙体一般在距离地面40—50厘米处设置防潮层,底部墙体用青砖完成砌筑后,由苇子秆绑扎而成的防潮层被截成小段铺设在墙体中,辅以麦糠泥、木条加固,便完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苇碱”防潮。“即使现今油毡做法已经替代了曾经的‘苇碱’,但老建筑上的痕迹却记录了淀区人民的生活智慧,为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在《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规划》中可以看到,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宗教建筑、交通水利建构筑物在内的乡愁建筑遗产,被分门别类地列在了新区规划的底图上,在今后的建设中,将对它们进行针对性的保护与发掘。
活化利用,活态传承
“2019年9月,雄安新区土地征迁进入快车道,我们多次奔赴雄安,会同规划、征迁、建设等部门,多方联动,对第一批征迁土地上的乡愁遗产进行最后复核,确保落实保护。看着一个个写有‘乡愁保护点’的标识分别挂牌,我们心里十分欣慰。”马全宝说。
乡愁遗产是珍贵的记忆载体,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
团队在《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规划》中提出,每个村庄至少保留一处乡愁遗产,对点状的物质类乡愁遗产,结合其价值评估与现状评估,制定了主体保留、局部保留、构建保留和信息留存等保护策略,实现活化利用。对于面状的乡愁遗产集中片区,则实行整体保护,延续历史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留住历史记忆。此外,还将通过建设“数字乡愁”平台,对乡愁遗产进行数字存储和虚拟再现。
非物质类乡愁遗产则要结合当地建筑要素与环境要素来实施保护。“老房子要用起来,有效利用文物空间开展非遗活动,形成遍布雄安新区的社区舞台、展演厅、百工坊、传习所等传承空间,实现‘空间的活化利用,非遗的活态传承’。通过这一策略,希望把物质和非物质的乡愁遗产共同保护起来。”马全宝说。
目前,团队正在制定保护工作的细则,还计划建设乡愁遗产博物馆,将当地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永久留存,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本报北京3月3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