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0

代表委员建言拓宽渠道完善保障,为青年勇闯新赛道成就新人生铺路搭桥

有志向就会有事业,有本事就会有舞台

■本报记者 王宛艺
      
       就业,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为1200万人以上,相较去年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的目标,两字之差,体现政府稳就业的力度和决心。就业,也成为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如何为青年铺路搭桥,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报告也指引出清晰路径: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落在实践层面,难在哪儿,怎么做?代表委员们建言全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新的就业增长点;通过高校培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完善灵活就业的服务保障措施,支持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让青年“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
      
       经济蛋糕做大,就业蛋糕就大了
      
       企业,吸纳就业的源头活水。
      
       就在昨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今年就业市场开局良好,印证了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增强,服务消费潜能加速释放,也折射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
      
       “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能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激活一池春水。”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观察到,民营经济可概括为“五六七八九”,即贡献50%以上税收、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企业数量。尤其是在当下,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蓄力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掘出更多岗位需求,“以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来促就业,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
      
       经济蛋糕做大,就业蛋糕就大。
      
       他就此提出,中小微企业应成为扶持重点。此类企业所受资金、市场等因素波动较大,对营商环境更敏感,却是吸纳就业的生力军。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对症下药、按需扶持,激发民企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形成良性循环,释放倍增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同样认为,尤其是涉及新兴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应放宽其市场准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负面清单管理和法治化为基础促进民营企业大胆投资。放大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推动该领域的创新技术积累,带动就业。
      
       摒弃“一个螺栓配一个螺母”思路
      
       “从源头上,高校要把培养学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坦言,综合性院校专业很难完全对口具体岗位,也不应完全对口。“人才培养需要周期,倘若按照‘一个螺栓配一个螺母’的思路,一旦产业需求发生变化,容易造成毕业生和市场需求脱节。”
      
       她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通过长期、中期和短期培养三种方式来布局。长期培养指向超前布局。譬如上海的战略性重点行业,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校对此要有前瞻眼光,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她以华东师大为例介绍,去年学校推出“数智跃升计划”,推进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各学科交叉,鼓励各学科探索融合场景,推动育人模式转型升级,科研范式创新。“从教学上看,我们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要发生变革。”梅兵说,未来的学生不仅要有数智素养,会用AI技术,还要有极强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中期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微调,即通过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来影响专业学科设置。若某个专业就业情况不稳定,就要分析原因,及时在招生上调整。倘若某个行业近期大量缺人,则可以通过微专业、双专业、辅修专业等短期培养方式快速反应,进行补足。
      
       构建保障体系,让新赛道吸纳新就业
      
       “凭借小小直播间,连接起企业与求职者,提供新的招聘途径。”此次两会“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的话激起共鸣。
      
       不只直播带岗,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平台融入传统行业,激发消费潜力,带动生产规模,其杠杆效应为社会整体就业增长注入新动力。
      
       新赛道是海绵,就业是活水,这块海绵如何吸纳更多就业?陆铭建议加强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更好发挥新就业形态“蓄水池”“稳定器”功能。
      
       此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养老保险等问题曾引发关注。陆铭建议,构建包括基本保障与补充性保障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基于劳动者身份,要建立工伤保险等与工作相关的保障制度,在意外事故发生时,能覆盖劳动者基本生活、帮助其恢复劳动能力或补偿收入损失”,由此鼓励更多人卸下顾虑,投身新就业新行当。
      
       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人工智能通过人机协同赋能劳动者,提升创造力和生产率,并催生出AI训练、AI内容创建和审核等新质生产力岗位。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看来,技术发展赋能更多人在新赛道闯荡新人生,应着力挖掘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蕴含的就业新机会。“劳动力市场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可形成共生关系,每个行业在人工智能赋能下,都有‘增强能力’的巨大空间。”他建议在政府支持引导下,人工智能相关领军企业与高校协同,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机会,培育人工智能素养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