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5

探索高校与园区“定制”共建孵化团队,引导基础研究紧密贴合产业链——

院士实验室的“出走”

文汇报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举行实验室开放日,展示前沿科研成果。(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特派记者 王嘉旖
      
       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近期吸引重量级实验室——由“布袋院士”赵东元牵头组建的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
      
       对于吴淞材料实验室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出走”——迈出校园,离市场更近了,并计划一口气拿下该园区逾1万平方米空间,主攻介孔材料等新材料中试加速。
      
       而对于宝山大学科技园来说,意义更为深远,它将与院士实验室合作共建成果转化孵化团队,真正融入高校技术转移体系。
      
       宝山大学科技园的故事并非个案。今年初发布的《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支持大学科技园参与科研前端研究,进行超前孵化,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开展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的基础研究。“以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带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晓林这样理解。
      
       小企业“众筹”包课题破解“二八定律”
      
       为何院士实验室要与大学科技园共建孵化转移团队?这还要从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二八定律”说起。
      
       经济学中的“二八定律”,指的是市场销售额的80%是由20%的商品所带来的。科研成果转化也有相似情况,80%的转化成果由20%的明星科学家团队与大企业主导。部分高校每年公示成果转化激励榜单上,年轻学者寥寥。
      
       一边是年轻科学家领衔的高精尖课题缺乏“干粮”,另一边则是庞大制造业中有大量中小企业亟需破解共性难题。这支由高校、园区“定制”共建的孵化团队,率先走出第一步,积极回应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新材料需求。
      
       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机制下,中小企业实现“众筹”包课题,降低风险,提高成果转化质效。“一手牵着高校,一手牵着产业园区,以垂直化专业服务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规模转化。”陆晓林认为,这是大学科技园走出“二房东”之困,比拼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支持科学家到企业“走读”
      
       以往,大学科技园在成果转化中常会遭遇一类难题——市场需求难以“转译”为科研课题。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邱剑曾捕捉到如此具象描述:某工序中的数值未达标。寥寥数语,却很难从中了解企业究竟要解决何种问题。这需要科研人员到企业生产车间走一遭,抽象的描述才会变得具象,问题加速转化为课题。
      
       邱剑这样例举:山东理工大学一名普通教师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泡沫生产引发环境污染。他一头扎进这片空白领域,历经十余年钻研,与团队一起最终发明了转让价值近5亿元的“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一举打破海外垄断,并助力减排降碳。
      
       对年轻科学家来说,想要孵化出更多“叫得响”的科研成果,更需要“抬头看路”。“能否让科学家到企业‘走读’,了解市场需要。”在宝山区委组织部统筹安排下,邱剑曾前往淞南镇挂职。短短一年间,他扎根产业链,更精准把脉企业需求。
      
       他认为,民营中小企业是理想的“走读单位”。大企业有架构完整的研发力量,民营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更多更杂,为年轻科学家提供了更多用武之地。
      
       事实上,上海大学等高校已探索与企业合作试点引进博士后等创新举措。《行动方案》明确鼓励采用成果转化专员、人员兼职、双聘双挂等形式,推动校内外专业化队伍强耦合。
      
       此外,沪上部分高校拟设立实体化运作的技术转移企业,相关负责人可受邀参与校长例会等,更好激活校内成果转化机构的内生动力。“近距离接触掌握学科新动向,也更好地将市场需求反馈给有能力的揭榜者。”邱剑说。(本报北京3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