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教育家精神与立德树人

文汇报

文汇报

文汇报

编者按 为进一步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强国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日前,上海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学术交流系列活动——“教育家精神与立德树人”理论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今刊发部分成果,以飨读者。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聚焦伟大建党精神用于立德树人,举办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学术交流系列活动。本报将陆续刊登理论研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厚植教育家精神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解超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校之源,也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大先生”等殷切嘱托。特别是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首提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刻回答了“教育强国、教师何为”的时代之问,为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澎湃动力。
      
       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达51.85万所,专任教师达1880.36万人。教育事业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生命线,向着“建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砥砺奋进。在从普及化教育向高质量教育发展、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延伸、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跨越阶段,教师队伍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一座城市不断涌现好老师是城市的希望。”教育家精神蕴含厚重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志业追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立德树人实践中孕育、凝练、升华而成的人格范式,折射出穿越时空的育人价值魅力,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心怀“国之大者”,躬耕教坛矢志育人的终极理想和现世关怀。弘扬教育家精神,是赓续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脉之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时代战略之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使命之需,是推动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社会责任之需。
      
       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鲜明特质
      
       教育家精神由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六方面精神要素建构而成,从价值内涵、实践指向、内在特质三个维度,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心理结构,系统阐述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强国之师、匠心之师、卓越之师的时代所呼、民心所向,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原则遵循和力量源泉。
      
       锻造强国之师,以大爱大德当好民族复兴的筑梦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大师”的理想范型首先表现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是为人师者在政治主张和道德自觉方面关于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造就惊世两弹、冲霄一星的钱学森,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回到祖国,将一生都贡献给祖国和人民航天事业;立镜中国文化、今世教育的张伯苓,提出“知中国,服务中国”教育理念,绘就了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核,成为无数教师心目中勇担教育使命的指路明灯。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用一生演绎家国情怀,用奋斗和执着为国奉献。
      
       涵育匠心之师,以深厚学养当好时代新人的引路人。师者匠心,微以致远。教师担纲着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重任,在追寻职业建树过程中,应厚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践行知行合一、求真教育的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倡导“生活教育”理念,创办了新式农村学校,为中国农村教育改革开辟新路;一生钻研数学、兢兢业业的“东方数学之王”华罗庚,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对现代中国数学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在物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致力于在科学探索和人才培养上不断创造新业绩、取得新进步。他们积淀深厚学识成就一代大学者,矢志不移为教育强国建设积蓄师道力量。
      
       成就卓越之师,以内外兼修当好传道授业的摆渡人。教育家之谓,还体现在为人师者的内在超越性,即深耕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缔造现代北大的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中国民主革命和文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东方文化使者”钱穆、“中华文化大使”季羡林等名家大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传承中华文明、增进人类福祉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彰显了教师的内在修为,提升了教师的格局视野。
      
       全面落实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要求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要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牢牢把握国家利益大政治、社会发展大民生、学生成才大规律,牢牢把握广大教师的职业发展愿景和切身利益诉求,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实际行动回答“师道何往”,做好奋进教育强国的“大先生”“教育家”。
      
       要更加强调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和荣誉体系,发挥师德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要更加聚焦队伍建设,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从规模扩大向高质量发展,支持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健全完善教师全过程培养体系,推动教师能力水平持续提升,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深化教师评价机制、职称制度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培育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最大限度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更加凸显尊师风尚,坚持从严管理与激励保障相结合,建立体现以教书育人、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强化教师地位待遇保障,完善教师分类管理与分类支持体系,努力营造敬才重才爱才用才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
      
       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功能的逻辑理路
      
       ■王磊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以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精神伟力,要着重抓好三个基本点。
      
       聚焦使命担当找准育人功能切入点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动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伟大建党精神必然成为也必须成为新时代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价值航向。
      
       用伟大建党精神守护价值航向。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要从政治高度、学术深度、教学力度、实践温度等方面深入解读伟大建党精神,阐明其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内涵,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高尚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志向,使其成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精神追求、高尚品质、价值航向的重要内容来源。
      
       用伟大建党精神筑牢精神品格。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建党历程中先进知识分子的精神涵养,反映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整体精神品格。从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发展史的维度,结合高校育人工作特点,全面梳理挖掘党的精神之脉、精神之魂,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资源,对培育具有历史精神、时代特征、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要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铸魂育人功能,激活育人创造力,构建育人工作体系,丰富育人形式。
      
       用伟大建党精神强化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爱国青年为国为民的探索史,是小我融入大我的创业史,是青春献给祖国的奉献史。广大青年学子要充分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掌握伟大建党精神背后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增强时代感、使命感、责任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征程。
      
       聚焦时代意蕴找准育人功能发力点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育人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与大学生特点紧密结合,吸收新元素、新内容,展现新内涵、新使命,采取新模式、新方法,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深层次、全覆盖发挥育人功能。
      
       伟大建党精神与育人理念同题共答。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是前赴后继的优秀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是中国人民矢志追求的精神境界。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在任务目标、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从根本上说,高校各项工作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引导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伟大建党精神与人才培养同向共情。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功能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根本大计,事关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在条件背景、教育意义、实践效果上,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一致性。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纳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体系,从全局考虑、从系统谋划、从整体推进,把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之中。
      
       伟大建党精神与学生发展同频共振。发挥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功能,既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又是复杂形势下应对各类变化挑战的不变之举。发挥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在课程层面、学术层面、主体层面、情景层面、实践层面,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
      
       聚焦教育路径找准育人功能突破点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的深刻总结,是最直接、最丰富、最生动的教育资源。伟大建党精神的求真品质、实践品质、拼搏品质、奉献品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面貌,为新时代高校育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发挥育人功能要摸清思想底数。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观察视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通过广泛调研弄清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需求,做细做优做实凝聚共识工作。高校育人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分析大学生接受特点,把故事讲深、讲透、讲活、讲准,在大学生心中起到化学反应。
      
       发挥育人功能要凝聚发展共识。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的精神指南,有机融入是逐渐深入、逐层实施、逐步推进的过程,是凝聚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高校要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主要内容、价值意义,综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方法论点,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润物无声地融入育人工作日常体系中。
      
       发挥育人功能要推动改革创新。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数字赋能等先进技术,让伟大建党精神活起来。搭建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带领青年学生在实地实景中体验,在文化熏陶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真谛,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日常行为。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建构完善教师荣誉体系
      
       ■柯政
      
       今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完整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如何把教育家精神的宣传落实与广大教师的日常教书育人工作更加紧密、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很重要的一个课题。为此,需要创新性地谋划一些实施路径或举措。围绕教育家精神,建构和完善一套教师荣誉体系,就是实施路径之一。
      
       荣誉激励对教师具有重要特殊的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必须先要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从教。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日益重视,教师队伍的薪酬保障体系也日趋健全,教师收入水平也逐步提升,教师的吸引力也在明显增加。但也要看到,一方面,相比国际发达国家,我国教师的薪酬水平还是不高;相比教育强国对教师队伍的需求,我国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还是不够。另一方面,要大面积大幅度地提升教师的薪酬,也确实存在各方面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精神的激励就显得至关重要。建立教师荣誉体系就是这样的精神激励。
      
       教师属于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群体总的来说是特别重视精神激励的。如果让他们感到整个社会都在尊重他们,认同他们的贡献,这是他们极为看重的职业收益。回望过去,全社会总体受教育水平低,教师群体因为知识优势,比较容易获得社会认同和尊敬。现在,社会各群体的受教育水平都在大幅提升,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家长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开始跟教师不相上下,教师在精神层面的自豪感、获得感,就需要国家有意识地去加持。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就是国家加持。
      
       建立教师荣誉制度,不仅仅是在激励引导1800多万人的教师队伍,更重要的还是示范引导几亿学生。通过一个个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谁在为国家作贡献,让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精神的力量、荣誉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诸多教师荣誉表彰项目需要进一步制度化、体系化
      
       我国尊师重教传统自古有之。历史上无论官学与私学,都把教师作为道德与学问的典范,“天地君亲师”更是历史中教师地位写照。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的特级教师制度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若干教师荣誉表彰项目,比如:教育部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的“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教育部设立的“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教育部设立的“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逐步加快国家荣誉制度建设进程,教师荣誉表彰体系也进一步完善,比如有人民教育家、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这些荣誉表彰项目,对激励引导教师队伍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多个系统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支持的重要鉴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那就是缺乏体系设计,各种表彰、称号、嘉奖的形式,存在评价标准不一,颁奖部门多但缺乏权威性,导致社会认可度不高、激励作用有限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关于好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总体规定。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基础。
      
       把教育家精神通过国家教师荣誉体系加以落实
      
       在大家心目中,教育家这个称号有更多的道德属性。跟很多人可以比较自然地称为企业家、科学家不大一样,敢自称或被认为是教育家的人非常少。因此,怎么把高端价值引领跟广大教师日常教书育人行为有机地连接起来,把教育家精神落细落实到立德树人行为的具体精神指南,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构建教师荣誉体系是一条可以探索的思路。
      
       第一,围绕教育家精神来设计教师荣誉体系。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教师荣誉体系构建提供了指引和依据,教师荣誉体系为教育家精神贯彻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简而言之,就是要对那些在日常立德树人工作中能够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老师进行表彰,树立教育家精神的鲜明导向。比如,教育家精神包括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可以给那些在基层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创新中作出成效的优秀老师设立相应荣誉。
      
       第二,要由国家进行整体设计,统一规范荣誉类别和层次、入选标准、评选程序、表彰仪式、待遇条件等等,增强权威性、认可度。我国现有的教师荣誉表彰项目,设置部门非常广泛,而且表彰面也很广,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荣誉表彰的社会认可度。
      
       第三、荣誉要面向各级各类各层次教师个人以及团体,但要向一线教师、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等群体倾斜。要让广大教师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家精神是跟广大一线教师密切相关的,用心把岗位职责做好就是在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此来激励广大教师提升立德树人能力。
      
       第四、结合教师职业特征,借鉴其他职业荣誉体系建设的经验,增强荣誉授予的仪式感,提升受表彰者的荣誉感、获得感,以精神激励为主,注重物质激励并举。在这方面,近些年,军人荣誉表彰制度值得借鉴。也可以借鉴国外有效经验。比如美国的“国家年度教师”奖,又称“总统奖”,1952年创立,获得者在白宫接受总统颁奖。在英国,BBC广播公司全程参与到“教师奖”的评选报道、颁奖及宣传过程中。以上做法,对于扩大国家教师荣誉的影响力和榜样引领效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