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追溯信仰之源,真理的故事常讲常新

从馆内走向馆外,从校园走向全市,复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将真理的火种传递给更多人
文汇报

“星火”队和“小火苗”参访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吴金娇
      
       “同学们,一颗车厘子从智利的水果农场到中国的商场超市最快需要多久?仅需48小时。这正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带来的便利。”上周一,在杨浦区建设小学,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星火”队)队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婉金带来了一节生动的课外服务课。她从一颗车厘子的“旅行”开始,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娓娓道来。
      
       本学期以来,已有数十名复旦大学“90后”青年党员师生走出校门,将真理的故事带到沪上中小学校,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拼搏奋斗的历程讲给更多人听,激励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人生的道路因信仰而精彩。”这群青年党员说,“《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是一本常读常新的教科书,希望我们能以心、以情、以信仰的光芒照亮更多人。”
      
       从30人拓展到84人,点燃传递真理力量的火种
      
       杨浦区国福路51号,曾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寓所,被修缮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后,这里已成为复旦大学乃至上海的红色新地标。在老校长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在《共产党宣言》精神的映照下,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校内自发成立,面向校内外听众,进行公益讲解。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大家“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三年过去,这支队伍已经从在岗30人拓展到在岗84人,今年9月又迎来了新成员。
      
       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介绍,队伍取名“星火”,寓意队员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个人都是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生蔡薛文于三年前加入志愿讲解队伍,如今已成为队长。他已在馆讲解超过100场。“最好的学就是讲。常讲常新,讲解的过程是向望道老校长学习,更是坚定自己信仰的过程。”他介绍,目前84名队员的专业覆盖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文系、新闻学院等19个不同院系,其中95%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迄今,场馆年均讲解700余场,在过去三年接待超10万人次。
      
       “星火”队牵手“小火苗”,助推大中小一体化德育课程
      
       以“信仰之源”为定位,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不仅成为传播真理、追溯信仰力量的阵地,更是沪上创新思政教育的大课堂。从这里走出一批批青年,自觉担当使命,将信仰的种子播撒向中小学校。
      
       陈婉金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展示馆的场景。那是2020年9月12日,作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届望道班新生,她在辅导员、“星火”队首批讲解员陆婷婷的带领下,认真聆听陈望道如何在艰苦环境中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成为预备党员后,她第一时间报名“星火”队。得知学校与杨浦区教育学院合作,为建设小学的学生开发大中小一体化德育课程,她主动请缨。在队员们的通力合作下,本学期开始,“星火”队每周一利用课后服务一小时,为建设小学的学生设计了包含课堂宣讲、实地研学、红色剧本杀在内的丰富内容。如今,这门德育课在小学生中收获超高人气。
      
       从复旦附属中小学到包含杨浦区、浦东新区等在内的沪上中小学校,越来越多的“小火苗”被点燃。“星火”队已筹备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系列课程20余门。队员们走进中小学校园宣讲,已覆盖6000余人次。由团队录制的网络微党课在学习强国播放量超过20万次。
      
       红色传承教育的大讲堂,一本常读常新的教科书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晔介绍,如今,展示馆不仅是红色传承教育的大讲堂,培养了一批党员学生送课进校园、进写字楼;同时也在尽力用更接地气、更亲切感人的形式和语言将党的理论讲实讲透。今年初,展示馆更是迎来了预约高峰。
      
       蔡薛文介绍,当前,“星火”队将理论学习、场馆学习和志愿讲解有机结合,通过实地走访红色场馆、互动研学等形式丰富宣讲内容。比如,2022年10月起,他们还联合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推出红色巴士研学实践“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线”。巴士车变身“移动式课堂”,队员们“流动式讲解”,在红色场馆里开展“互动式研学”。迄今,已有1000余人次沿着总书记的上海足迹、光荣之城的红色脉络沉浸式研学。
      
       在理论、信仰的讲解和传播中,一批批青年学子不断坚定信仰。三年来,这支队伍已走出42名毕业生。其中,9人成为选调生扎根基层,8人担任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