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3

“法是怎么从黄土地上长出来的”

华东政法大学原创话剧《立场》登上国家大剧院
■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你们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今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法律人?这些答案又该从哪里寻找?”舞台上深入灵魂的拷问,让台上台下都思索起永恒的正义命题。11月2日,由华东政法大学出品的原创大型话剧《立场》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该剧改编自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开拓者雷经天的故事,以雷经天审断“黄克功案”的经历为主线,为观众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老百姓订立一个新的契约——人人平等的契约的故事。
      
       一场宣判,为“黄土地上长出来的法”确立标准
      
       早在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华东政法大学便联合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创排了原创话剧《雷经天》。2022年,为鲜明展示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中始终坚守的人民立场,主创团队对该剧做了进一步打磨提升,将其更名为《立场》。
      
       雷经天是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华东政法大学的老院长。1937年10月,中国仍处于抗战初期,在陕甘宁边区,战功无数的“老革命”枪杀了一名进步女学生——这便是历史上的“黄克功案”。新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长的雷经天需要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下作出宣判,是让战斗英雄重返战场、将功抵过,还是依然严惩?这场审判为“黄土地上长出来的法”确立了标准。
      
       “把人民举在头顶”——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初心与立场。该剧将这段党史素材做了文学转化,舞台上设置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引出黄案的华东政法大学课堂,一个是作为黄案发生地的延安,两个相隔80多年的时空遥相呼应,革命前辈矢志不移的担当和刚正不阿的勇气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法学后辈。
      
       80后主创团队,用戏剧传递共产党人的法治信念
      
       取材于历史让这部剧的制作既易也难。易的是“黄克功案”本身就具有戏剧性,难的是如何让历史叙事与当下同频共振,为此整个80后主创团队下了一番苦功。该剧制作人石春轩子介绍,从搜集历史材料到延安采风,到前往北京采访94岁的老教授,再到举行十多场研讨会来论证剧本的可行性——整个创作过程对主创团队来说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该剧编剧、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刘思表示,希望塑造一群“活着”的历史人物,借用“审判黄克功”这一历史事件,将雷经天置于社会舆情、党内争议、法律正义的压力之下,困扰在夫妻情、战友情、人民情的牵绊之内,陷入个体的人性、法性、党性的挣扎之中,将其个体经历与精神品格自然地展示出来,也让台下观众觉得角色真实可信。
      
       剧本赋予了角色骨肉,表演更赋予其灵魂。演员贺彬在剧中饰演主角雷经天,在此轮演出排练前,他在延安住了将近一个月,感受延安精神,感受“法是怎么从黄土地上长出来的”。“雷院长在担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时提出了十六字工作准则——廉洁、明辨、公平、正直、果敢、强毅、详细、谨慎。”贺彬说,“前辈的精神信仰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浑身很有力量。”
      
       此次进京,《立场》将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至11月4日。(本报北京11月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