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苏展)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精彩纷呈,“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峰会”昨天在长宁区举办。现场,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一期项目(“生命元山”)揭牌。运营方、东久(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开发部高级总监卢佳阐释:充分发挥园区内龙头企业美国丹纳赫集团的链接能力,重点关注合成生物、医疗器械、AI(人工智能)制药领域项目;同时,在氛围、人才、资本方面探索“多元”可能性。
这场云集顶尖科研院所、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初创企业、资本、园区运营等各方的峰会,碰撞出一个个新项目的雏形。现场,一家从外地慕名而至的医药初创公司,就向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抛来布局业务的意向。
利用区位优势以及“数字长宁”的丰厚积淀,打造开放的国际化生态圈,实现多元碰撞。放眼全市,历经多年发展,沪上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向着热带雨林般的“立体生态群”迭代。而长宁区从中寻找错位发力点,强化协同创新。微观探索在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可见路径,该创新中心已集聚生命健康企业1100余家。
错位——这是卢佳谈及园区招商的逻辑,“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格局下,“生命元山”更应准确把握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生命元山”项目由4栋地上8层、地下2层的写字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特点是交通便捷:距离中环、外环、北翟高架路仅5分钟左右车程,前往虹桥机场和铁路上海虹桥站仅10分钟车程。
信息流、人流、资金流交汇融通以外,卢佳认为,吸引企业的还有政府擅于搭台,集聚孵化器、投资、市场等各类资源助力企业成长。
峰会现场,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研究员、图灵·达尔文实验室副主任赵宇有关“计算医学赋能医药产业”的分享,令丹纳赫集团副总裁韦春艳印象深刻,“他提出的就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通过IT(信息科技)与BT(生物科技)相互促进有助于缩短创新和产品转化周期过长的问题。这方面,需要各方给科研工作者搭建展示交互的平台,打破‘巷子深’的桎梏”。她建议,长宁区探寻数字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链接点,找准应用场景。
就长宁区而言,新近发布的《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指出,用好区内两个金融园资源,发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等落地长宁区的优势,放大杠杆和引导作用。发挥高榕资本、国投招商、高瓴资本等作用,吸引更多知名创投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助力区域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关键还是要让更多社会资本看到市场。”上海干细胞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志颖以干细胞为例,指出政策层面的堵点,业内期待相关部门能尽快打通干细胞申报医疗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