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星
昨天上午,随着一声声劳动号子,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在校园的明湖畔合力拉起470米的渔网,完成学校2008年搬迁至临港新校区以来首次在校园水系内进行的大规模捕捞。
当天上午共“围捕”了包括鲢鱼、鳙鱼、黑鱼等近20种、1300余斤各类鱼。这些象征“丰收”的“战利品”被第一时间送往食堂,由大厨做成“全鱼宴”,让师生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开展捕捞,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不仅是让师生共享劳动成果,感受科技对渔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厚植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鼓励学生为农业强国建设作贡献。”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表示。
丰收节里感受劳动的喜悦,为开展渔业科研提前作准备
凌晨4点下网,上午11点拉网。昨天上午,尽管天空不时飘雨,但上海海洋大学的明湖边,依旧围拢了数百位兴致勃勃的师生。伴随一声声整齐的呐喊,站在湖边的30余位师生,将提早下好的渔网奋力拉起。
一头体长1.2米、重85斤、与临港新校区同龄的鳙鱼成为“头鱼”。随着渔网露出水面,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丽卿给学生当起了“解说员”:“这是花鲢,从大小来看,应该也是15年前临港新校区刚刚建设时投在校园水系里的鱼苗。当时投放的鱼苗以鳙鱼、鲢鱼为主。它们生长速度快,可滤食有害藻类,提高水体透明度。定期捕捞可以降低水里的氮磷水平,有利于生态平衡。因此,捕鱼既是借此庆祝农民丰收节,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
今年,上海海洋大学还开展了“网箱养殖”特色劳育,自5月初启动至今,共吸引了10个学院126名非水产养殖专业的志愿者相继参与体验。由水产与生命学院专业教授指导、相关专业学生协助、各学院志愿团队喂养记录,共同完成首批养殖工作。
此次8个网箱分别养殖了鲈鱼、罗非鱼、团头鲂、草鱼、鳜鱼、珍珠蚌、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8种水产品。网箱里的小鱼苗已从70毫米长成了200多毫米不等,一个多月后,大部分成品鱼虾将会被送到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将为市民舌尖上的美味提供依据。
昨天活动现场,学校“网箱养殖”志愿服务队的4名代表分享了暑期养鱼的故事。海洋科学学院本科生陈君容是第二批“养鱼”志愿者。“从小暑到处暑,从烈日炎炎到‘渐有新凉递好秋’,通过网箱养鱼,我们既体验了水产动物的养殖,也丰富了暑假生活,结识了新的朋友伙伴,还认识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强化了实践能力。”陈君容说。
昨天的捕捞现场,校友和企业争相竞拍包括头鱼在内的8条鱼,竞拍所得均捐给了上海海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特色实践成劳动教育关键词
农民丰收节前后,尽管离水产人的丰收还有一段时间,但海洋大学的师生丝毫没有懈怠,他们正奔波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兄弟一起享受丰收之乐并展望未来。
博士生朱筛成六年来都在崇明科技小院做学问。听闻学校在庆祝农民丰收节,特意从崇明赶了回来。在他看来,丰收节的设立也让更多人认识劳动、认识粮食的重要性,是一次知识普及。“看到我们的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农民从中获得一定的效益和效果,心里由衷感到高兴,也更加坚定了我今后为水产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朱筛成说。
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成辉日前正在松江、崇明等大闸蟹育肥基地来回奔波。秋分时节,螃蟹刚完成最后一次蜕壳,正向育肥冲刺。“每只蟹的个头很大,但还未达到黄满膏腴。”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养蟹教授’,预计水产人的丰收季会在10月下旬。由于良种+良法的普遍施行,加上天气适宜,今年的大闸蟹养殖将是近10年来的最大丰收年。”
据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敏娟介绍,学校的劳动教育主打一个“实”字。除特色养鱼以外,学校还通过日常校园清洁、“耕读”实践教育、“串绳成网”渔网编织、临港水体生态环境保护等特色劳动教育内容,系统化地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在校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