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周边,进博会吉祥物“进宝”焕然一新,迎接海内外宾客的到来。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瑞士知名酿酒企业梦莱酒厂总经理法布里斯·埃尼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帮助企业深入拓展中国机遇。图为10月24日在瑞士马蒂尼,埃尼介绍酒厂产品。新华社记者 连漪摄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
进博会深度提升了“虹桥引力”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5年来,进博会“朋友圈”越拓越宽,影响力越来越大,溢出效应更是显而易见。而进博会的“虹桥效应”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敞开了门户、活化了空间、导入了企业、提升了预期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5年来,进博会“朋友圈”越拓越宽,影响力越来越大,溢出效应更是显而易见。
进博会的主展馆选址在一个很年轻的地方。“年轻”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场地“年轻”,2018年首届进博会开幕时,距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全面运营不到两年,进博会的举办让这个酷似四叶草的展馆声名远扬;二是区域“年轻”,进博会举办地所在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当时为“虹桥商务区”),在2018年时设立不足10年,在举办进博会的5年里,这片热土最先感受到溢出效应的脉动,先后实现了多次“跳跃”,对区域发展和功能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进博会的“虹桥效应”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敞开了门户、活化了空间、导入了企业、提升了预期。
敞开门户
进博会从某种意义上奠定了大虹桥最关键的“跳跃”方向。犹记得2018年首届进博会上,中央赋予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包括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其中,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就与大虹桥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下,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促进长三角地区深化改革、协同开放。根据《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形成“一核两带”发展格局,扩至地跨两省一市、面积7000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一核”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由此迈入新的上升通道,被置于促进长三角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的关键位置。
在大虹桥的关键“跳跃”中,有几个关键词值得重视,一是国际开放枢纽,二是长三角一体化。它为大虹桥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也让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有了实实在在的平台和抓手,并进而往服务全球的方向升级。
活化空间
进博会深度改变了整个大虹桥的资源禀赋条件,让原来各区都“头疼”、觉得很难整合的区域,变成了发展的重点地区和潜力地区。
人们经常说“场景为王”“流量为王”,包括但不限于消费促进和贸易服务、综合营运、科技创新、都市智造、公共活动、美好生活,这些正是每年进博会6天会期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场景。不仅如此,熙熙攘攘、全球企业赴约的进博会还是一个大场景、母场景、源场景,驱动人流在这里交往、交换、交易。
最关键的是,传统、常规、单一场景,源源不断地创造、牵引出新场景、高级场景、复杂场景、多跨场景。在“6+365”进博会的强有力驱动下,大虹桥顺势而为,贸易导向的经济蓬勃发展,优势显著。就像“基因编辑”,进博会深度改变了整个大虹桥的资源禀赋条件,使之从几块内外关联度较低的“边角料区域”,整合成为长三角的经济地理中心,乃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HUB(中心节点、战略链接)。从原来以大交通见长的“城市枢纽”迈向贸易驱动、更高能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枢纽城市”。
导入企业
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吸引大量外企进入中国,进博会举办地所在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过去几年,“四叶草”周边的虹桥品汇、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虹桥海外贸易中心等,都在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中迅速成长起来。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商务区的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94087.87万美元,同比增长223.5%。
在“场景为王”的效应下,大量民企同样把大虹桥作为再创业、再出发、功能升维的根据地,总部集聚,蔚然成风。数据显示,去年商务区税收收入346亿元,同比增长29.1%。今年前8个月,商务区吸引投资和开工建设项目总额近1200亿元,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极中极”。
提升预期
进博会等重大事件的牵引作用,在大虹桥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在我看来,除了规划的“三大”,即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之外,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又长出了“大科创”。
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我们要非常清醒地看到进博会为虹桥带来的变化,区域从以载体、容器、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转向了以场景策划、内容导入、功能加载为重心的新阶段。如今,周边省份的科创类企业大量集聚过来,整建制地将研发人员落脚在虹桥。数据显示,虹桥目前科研和技术服务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达15.6%(1.0422万/6.6767万),是全市这一指标的3倍,虹桥形成了一个创新集群,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上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头雁”。我想,这只领头雁有两个翅膀,一个是引领区,一个是大虹桥。大虹桥除了空间扩容外,也要功能增高,也有引领的使命和任务。进博会是一场吸引全球目光的国家级展会,有着催生、孵化、承载、补齐功能的作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要承接好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就要提高准备度,增加新工具,让“工具箱”充盈起来。我认为最要补3个“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金融创新,以此组成“大科创”,而其最大的功能应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关联,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甚至服务全球的过程中做大做强。
通过大虹桥,实现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系统化、开放性、制度型协同,推动动能接续、空间接应和政策接力。这,就是我理解的进博会对促进大虹桥大发展的作用,也是大虹桥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本报记者 徐晶卉整理)
德勤中国华东区主管合伙人卢莹——
充满能量的进博“内核”释放溢出效应
■5年来,进博会见证和推动了包括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一大批重磅举措,进博会溢出效应下形成的大量跨境贸易新制度、开放合作新模式,将进一步助力形成全国开放新格局
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无疑是展会历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5年来,进博会就像一颗充满能量的“内核”,不断释放着溢出效应,这也是人们当时想象不到但如今讨论最多的话题。
促开放、促投资、促创新
在我看来,过去5年,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推动市场开放方面,进博会已成为中国促进开放合作、展现开放成果的重要平台。5年来,进博会见证和推动了包括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一大批重磅举措,进博会溢出效应下形成的大量跨境贸易新制度、开放合作新模式,将进一步助力形成全国开放新格局。
其次,在促进外商投资方面,进博会是外国企业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寻找在华投资机遇的重要平台。由于参展的企业数量多、类型多、行业覆盖面广,进博会为企业提供了广泛接触客户、开展多方面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对刚刚进入或者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而言更为重要。
第三,在促进产业创新方面,进博会有效助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中国可以更好享受进口和投资所带来的先进生产设备、管理水平等,弥补国内供给体系里的短板;另一方面,内需潜力随着全球顶尖消费品、服务等进入中国市场而得到进一步释放,从而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
层层优化渐进,提供中国方案
过去5年,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进博会溢出效应释放有不同的渐进层次。从展品到商品,从展商到投资商,这些从量到质的转变出现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但都让参展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过去5年,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各类制度层面的开放与治理,随着经贸发展模式的创新而不断与时俱进,从关注倡导传统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到形成积累大量数字贸易制度,为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例如: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支持下形成的“无纸化通关”“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等进博数字贸易制度,对于优化电商运营环境,简化海外品牌入华路径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作为专业咨询机构,德勤在过去5年中对此感受很深,在进博会的带动下,中国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更迫切的需求,一部分已具备全球化思维的中国企业更加关注技术研发、管理运营等层面的多维创新与变革,而外资品牌也不断加码对数字化的投入。
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进博会释放的溢出效应也从最初的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扩展涉及到绿色、协调等更丰富的理念。例如:去年进博会上首秀了大批体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商品,以及绿色创新技术和零碳解决方案,今年进博会增设了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的专区等。
上海巩固外商投资“桥头堡”
进博会的举办,对上海而言,无疑也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进博会有助于上海吸引外资,提升上海总部经济的能级和向心力。进博会促进参展商变成投资商,正带动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上海加大投入。数据显示,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从2017年的625家、426家,分别增加到今年三季度的877家、523家。
其次,外资的进入将拉动高技术投资和生产,促进上海制造业进一步向产业链的上游和纵深迈进。目前,上海的外资投入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智能制造等行业,外资带来的先进制造经验、研发投入以及创新人才,将带动上海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助力建设制造强国。
第三,从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来看,进博会有利于加强长三角其他城市与上海在产业上的协同合作,更好承接外资加码投资中国的需求。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全球第一大商用直升机制造商莱奥纳多集团在参加首届进博会后,将亚太直升机的完工和交付中心及总装生产线落户浙江平湖。上海可以更好发挥带动区域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徐晶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