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

上半年营收同比增10倍,“一带一路”沿线不少港口的无人驾驶重卡皆出自上海这家“小巨人”企业——

西井科技:“上海智造”抢滩世界码头

文汇报

西井科技推出的纯电动无人驾驶重卡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本报记者 祝越
      
       在港口实现自主规划最优路线,精准运输货物到指定地点……从泰国到阿联酋,“一带一路”沿线不少港口都启用了中国“智”造的无人驾驶新能源重型卡车。这些中国重卡都出自上海一家“小巨人”企业——西井科技。
      
       智慧港口解决方案供应商西井科技,是一家上海本土企业,业务触角却遍布海内外: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累计签约客户近60家,营收同比增加10倍。
      
       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服务与助力,西井科技在上半年成功摆脱疫情冲击,通过远程专家在线指导、辗转进行车辆测试等多个环节取得确定成果,显示出强劲发展韧性。7月,西井科技获得欧盟CE认证颁证,标志其无人驾驶商用车在产品技术要求方面已达到欧盟标准,从而加快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全球化布局。
      
       瞄准契机:研发与应用“双轮驱动”
      
       位于青浦区的朱家角古镇,有一条上百年历史的石板街,叫西井街。因为两名当地创业青年谭黎敏、章嵘,这条百年老街的名字,从此有了新的涵义。
      
       西井科技2015年在长宁区利西路创业,团队确定运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助力传统行业快速实现智能化升级改造,将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契合作为研究方向。
      
       这里出现了很多90后的身影,公司经常亮灯到深夜。研发人员不断进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发,同时找准了大物流领域的智慧港口作为应用场景。
      
       当时国内港口95%的企业仍使用传统人工驾驶集卡拖车,随着集装箱吞吐量上升,众多码头运能不足,司机高强度满负荷工作,直接影响了码头的集疏运效率。
      
       抓住人工智能智慧港口的发展趋势,年轻的研发团队迎难而上,很快取得成果。2016年,西井科技研发出全球首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货系统,并获得首个商业订单。第一个吃螃蟹的大榭码头尝到了甜头,生产效率、经济收益、安全程度大幅提高。
      
       终端带动:吸引“大咖”伙伴落户
      
       港口作为一个全流程流转的封闭场景,一个集装箱的运输往往需要经历闸口、堆场、场桥等各节点。如果只对某个节点实施智能化提升,并不能全面解决问题。
      
       为此,研发团队不断完善相关产品的开发与落地。2018年,自主研发无人驾驶品牌Qomolo,并推出全球首款全时无人驾驶新能源重卡Q-Truck,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针对电动商用车电池容量大、充电慢等痛点,今年年初,西井科技推出可智能换电的自动驾驶重卡。仅需约5分钟,就能通过换电站的移动机器人自主更换好电池。谭黎敏告诉记者,“换电模式的出现,意味着新能源重卡未来的运营范围,能从原本200公里左右的运输场景,逐渐拓展到400甚至600公里”。
      
       无人驾驶新能源重卡,还是一个智能终端,更象征着由西井引领的生态圈。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宁德时代”与专注物流的创新企业“普洛斯”合资创立了“宁普时代”。在西井科技的带动下,这家新公司去年落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新成立的业务板块也将逐步落户,终端带动对于整个产业的融合、集聚都有非常强的效应。”
      
       不断跨界:加快海外知产与业务布局
      
       2020年4月至今,西井科技自主研发的全电动无人集卡车队,已在泰国林查班港码头累计完成14.6万标准箱实船作业箱数。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在阿联酋落地无人驾驶业务的人工智能企业,西井科技研发的Q-Truck无人驾驶集卡车队去年出口中远海运阿布扎比哈利法港二期码头,助力其实现数智化转型。
      
       从芯片研发、云端系统研发,跨界到汽车生产,西井科技通过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技术,不断帮助港口提升生产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也推动全球物流的数字化绿色转型升级与智能化迭代创新。
      
       6月,欧洲集装箱供应链展览会在荷兰举行,西井科技的全时无人驾驶量产商用车Q-Truck吸引了多国展商前来咨询洽谈。
      
       如今,这款上海“智”造新能源重卡已获欧盟CE认证,研发团队马不停蹄,加大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换电等核心产品的专利保护力度,加速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谭黎敏透露,目前公司业务已遍及海内外90余个港口、大型物流园等。
      
       不只是西井科技,今年上半年,长宁区414家人工智能企业区级税收同比增长5.31%,在龙头企业带动支撑下,头5个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1118.18亿元,同比增长42.8%。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纾困政策,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聚焦产业热点,培育创新主体,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