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

从国家队队长到技术官员,徐晓明换种角色参与冬奥

“期待高校成为冰壶人才成长土壤”

■本报特派记者 谷苗
      
       冰壶赛场“冰立方”,技术统计团队是最忙碌的小分队之一,前中国男子冰壶队队长徐晓明也是其中一员。如今已转型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师的他,此次以中方技术官员的身份服务北京冬奥会。熟悉的赛场,换一种身份,徐晓明颇为感慨:“毕竟曾经是运动员,又是‘家门口’的奥运会,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一定赶上这机会。既然自己有这方面能力,当然很想为冬奥会贡献一份力量。”
      
       本届冬奥会之前,中国男子冰壶队的奥运最佳战绩是2014年索契的第四名。那是徐晓明参加的第二届奥运会,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欣喜,距领奖台一步之遥的遗憾,至今仍令他百感交集。虽然不再征战于赛场,徐晓明的奥运工作仍与场上战局息息相关。“每场比赛,每支队伍、每位队员的投球、击打成功率等一系列数据,都要进行及时准确的统计和分析。”丰富的比赛经验和出色的专业素养,让徐晓明在岗位上得心应手,“这些数据不仅会在电视转播中实时提供给观赛者,更重要的是为队伍调整人员、战术等提供直观有效的参考依据。”
      
       徐晓明参加冬奥会的消息,也成了校园里的大新闻。“学生们都很羡慕,如果不是疫情原因,他们也非常想报名成为冬奥会志愿者。”自2019年以来,徐晓明应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邀请执教学校冰壶队,也拿出“老本行”给学生们开设滑冰课程,“选我的课要拼手速,课表一出来就秒没了。”与徐晓明一同扎根上海的还有他的妻子、前韩国女子冰壶队队长金智善。两人经历五年“爱情长跑”的跨国婚姻,早已成就冰壶界的一段佳话,如今他们已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冬奥会期间,金智善也会带着孩子们观看冰壶比赛,“我们都很为他的工作骄傲,也会在电视机前为中国队和韩国队加油鼓劲。”
      
       在这对“冰壶伉俪”看来,高校是推广普及冰壶运动的平台,也是培养高水平冰壶人才的绝佳土壤。“冰壶运动对于选手体能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更多的是考验智慧和团队配合,非常适合在校园中开展。而冰壶运动员的黄金年龄相对较大,需要选手有较强的阅历和思考、理解能力。”徐晓明表示,让从小喜爱冰壶运动的孩子,将这份热爱延续到大学时期,不仅有利于项目普及,也有助于培养更全面的冰壶人才。
      
       就在冬奥会开幕前两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冰壶队度过了建队十周年的生日。作为申城冰雪运动和体教融合的“排头兵”,这支“学生军”曾两次代表中国亮相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舞台。随后几年里,一条贯穿体育课、社团和校队的“冰壶之路”,引领更多学生走近这项小众冬季运动,形成了很好的梯队建设模式和冰壶氛围。“冰壶热潮”下,位于周边的其他六所高校也纷纷组建起冰壶队,并开设了冰壶课。
      
       尽管近年来面临场地不足的困境,徐晓明和金智善只能带着学生奔波于青浦与松江之间,借用商场冰壶道开展训练,但他们依旧对冰壶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满怀期待。“让大学校园成为冰壶人才成长的土壤,既能延续孩子们的热爱,也为有志于成为优秀运动员的青少年提供了深造的通道。”徐晓明说,“如果长久坚持下去,相信中国冰壶的人才基础会更坚实,在奥运会这样的世界舞台上会收获更好的成绩。”(本报北京2月1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