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用一个一个扎实的创作,在喜剧综艺这条“拥挤的赛道”上,跑出了“后发优势”。图为这档综艺的海报、剧照
黄启哲
当观众还在感慨传统喜剧类综艺日渐疲软,只能依托“脱口秀”等新样式方能奏效之时,《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却如同它朴实、简明的名称一样,用一个一个扎实的创作,在喜剧综艺这条“拥挤的赛道”上,跑出了“后发优势”。没有“顶流”,一群自嘲“腰部”“脚腕子”的喜剧人,凭借对时下人们生活痛点、流行话题的敏锐捕捉,在引来“哈”声一片同时,更透过讽刺视频网站收费、吐槽年轻人脱发、关注社交恐惧等一系列话题,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够带来快乐和感动,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时代功效。”节目出品方米未传媒创始人、CEO马东说:“文艺作品应该像时代一面镜子,照见时代生活的某一个侧面,让观众可以从中释放焦虑情绪、思索一些命题,喜剧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挥别“喜头悲尾”,以“素描喜剧”着眼时代生活的最小单位
曾几何时,为防止作品流于逗人发笑的肤浅层面,喜剧人的惯常做法,是在尾声加入催人泪下的情节以升华主题,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一模式下,也有经典作品。然而一旦成为创作的套路,致使一部分创作流于刻意的说教和煽情,喜剧的基本功——笑料供给反倒捉襟见肘,进而引发观众的不满足。
面对于此,定位为“原创新喜剧竞演综艺”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选择以“素描喜剧(Ske t ch)”作为突破口,抓住当代人社会生活普遍能感受到的某一个细节,进行充分挖掘,来实现笑料的层层堆叠。首期亮相的话题作品《互联网体检》便是如此,它一口气将用户隐私泄露、广告过长、恶意弹窗、诱导购买会员、强制下载软件、限速下载、“卖惨式”直播带货等不良现象讽刺了个遍。引发观众爆笑之余,也戳中观众“苦互联网收费乱象”的痛点,使长期压抑的不快得到集中的释放和纾解,因而也就成为嘉宾李诞口中的“喜剧中的爽剧”。
这种针对某一现象、话题,以独特的视角铺陈密集的笑点,正是“素描喜剧”的要义。《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大多数作品没有将议题撒得很广,而是选择了时代生活里的最小单位。比如,《三毛保卫战》聚焦当代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脱发的困扰;《偶像服务生》借壳饭馆应聘,密集讽刺了畸形偶像生态和不良饭圈乱象;《站台》借用朱自清名篇《背影》的场景设定,展现羞于表达爱的父亲如何克服尴尬与儿子真情相拥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站台》中,观众每一次以为父子即将相拥准备感动之时,就被一个“笑点”逗乐,极大消解了“喜头悲尾”惯性下的心理预期。可这并不削弱作品对于两代人情感表达差异的思考深度。
“套路年年有,创作者要常用常新。当观众都能感觉到你要‘上价值’了,说明你的创作已经被淘汰了。”马东说。“上价值”,这是网友对于一些辩手在辩论结尾通常采用的强化主题技巧的调侃,如今也成为《喜剧大赛》创作中警惕所在,而这种创作自觉,也得到观众的积极反馈,目前节目播出六期,豆瓣评分达到7.8分。
“观众会发现,我们所创作的话题都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自己过去对此或许有困惑不解、或许有感受,但缺少的是有人去把这个‘气’打通。而喜剧做的正是这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处理,让观众在收获笑声和眼泪同时,感受到正向情绪价值。”在马东看来,喜剧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解答困惑也好,纾解焦虑也好,带来会心一笑,所要做的就是反映观众所身处的时代。
聚焦创作全过程,凸显喜剧艺术的“共创”力量
《喜剧大赛》的另一创新点,是难得地将镜头给到了编剧和表演指导,去向观众揭秘创意由来、创作心路历程,引发观念的碰撞。身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观众需要了解到更为全面立体的创作全过程。马东说:“一个好的节目就是要打破既有理论,打破内容形式边界。不管你是谁,让作品说话。”
而这也是节目推崇的喜剧创作底层方法论——共创。相比于此前的同类节目,节目组更为深入地介入到创作全过程中,从而为作品品质严格把关。节目中,每个参赛者并非带着团队而来,而是进入工作坊集中创排,进而重新组合成喜剧小队。聚焦于一个作品的诞生,则是由参赛演员抛出自己的创意,交由编剧班底完善丰富。而演员在创排过程中所堆加即兴的包袱和笑料,则再由编剧负责进一步梳理整合,最终才有舞台上的精彩作品。这一过程模糊了演员和幕后创作人员的边界,表、导、演杂糅一体。参与《互联网体检》《这个杀手不太冷》等多个爆款作品的编剧六兽,本身就是某脱口秀俱乐部小有名气的演员。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六兽最初是以演员身份参选的,四个月的培训后,被淘汰了。他意识到,与专业演员相比,他在表演上还有着差距。
把合适的喜剧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节目就“好看”了。也正因如此,其他选秀中被视为“回锅肉”的腰部演员、选秀老面孔,凭借优质内容加持,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有了更出彩的表现。
创造新的“被看见”机会,能否为喜剧行业输送正向力量
快乐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回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成功背后,是喜剧所拥有的最大受众公约数。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央视春晚上诞生了小品这一文艺样式过后,其一直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笑的艺术。进入新世纪,从《笑傲江湖》到《欢乐 喜 剧人》《喜 剧 总动 员》《我为喜剧狂》《金牌喜剧班》……综艺真人秀的兴起,大幅提升了喜剧的“曝光度”。
与此同时,一大批喜剧人还在影视市场找到了新舞台。《乡村爱情》系列一连出了13部,捧红了一众喜剧人的同时,剧中的“象牙山”也成了不少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原乡”。而从开心麻花出品的《夏洛特烦恼》开始,喜剧人进军大银幕的道路也越走越顺遂。直至今年年初贾玲自编自导自演《你好,李焕英》,创下 中国影史 票房第三的惊人成绩,让我们着实看到了喜剧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另一边,除了凭借影视成为头部艺人的喜剧演员之外,更多的喜剧演员尤其是小品演员,如今选择转战短视频、直播平台。郭冬临、冯巩、潘长江等资深小品人拍摄的搞笑短视频,往往轻易能获得“百万级”点赞转发。有人将其看作是专业喜剧人对网红的“降维打击”;有人却认为,一条短到十几秒的视频与其说是一个喜剧作品,不如说是一个段子,伤害了喜剧的精耕细作。
业内人士指出,新的赛道创造着新的“被看见”的机会,但如若是以挤压创作和表演空间为代价,那将是遗憾的。作为一档竞演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凭借好表演、好创作和好作品赢得了观众的初步认可,完成了节目的使命。然而更进一步,我们期待着,其通过一系列作品和方法论传递“新喜剧”理念,为行业发展吹来一股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