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题材写作到海派国潮文创,“能为上海做点什么,真是太好了”

陈丹燕:上海的世界视野给予我书写这座城市的角度

文汇报

“陈丹燕的上海”大幅海报亮相武康大楼的拱形连廊。老字号联手陈丹燕,复刻印有“上海”字样的国潮包。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许旸
      
       “如果上海城市推广用得着我的话,我随时准备出发。”前不久,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上线,同步启动面向全球的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征集。 《陈丹燕的上海》一书也入选了该平台资源库。 “如今能认同家乡即是故乡,拜访我生活的街区,那些房子是树立在街道上的历史纪念碑,那些人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那些永不拓宽的街道容纳和教导我,这个城市的世界视野给予我观察上海的角度。”作家陈丹燕言辞透着恳切——如今能为上海做点什么,真是太好了。
      
       自1990年代起,她持续书写上海故事,从“上海三部曲” 《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金枝玉叶》 《上海的红颜遗事》,到“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 《公家花园的迷宫》 《成为和平饭店》,再到《陈丹燕的上海》,无不以细腻笔触和独特视角为这座城市“立传”。陈丹燕形容,通过多年田野调查,就像完成了“上海学”学位,这批作品犹如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她感慨自己“真幸运”, “碰到了一个可以探索城市的时代,对上海的认识也逐渐开拓加深,而不仅仅是简单怀旧”。众多关键词里,她眼中的上海始终是“开放”和“摩登”的。 “会尽我所能承担对养育我的城市的作家使命,为它的过去与现在,更为它的将来。”
      
       “重建”城市空间的精神入口,多感官沉浸式阅读建筑
      
       近年来,陈丹燕从她的书写出发,发掘了“地理阅读”这一概念,探寻文学身后更深层的地理历史源头。比如, “上海三部曲”做成了三条文学行走线路,首条从上海网红建筑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出发,途经密丹公寓、罗密欧阳台、柯灵故居、修道院公寓,最终到达淮海大楼。几十位读者人手一本《上海的风花雪月》和导览地图,跟随陈丹燕漫游穿梭于历史长廊。 “我曾经带着乔伊斯《尤利西斯》参加过都柏林布鲁姆日的城市漫游,那时候也是每个人拿着一本《尤利西斯》在相应的街角朗读给大家听。没想到有一天,我自己的一本书也可以在家乡上海,以这种方式被读者理解。这让我受宠若惊。”
      
       相较于单写上海历史的报告文学或小说,陈丹燕更希望在非虚构系列里,通过采访、回忆录、书信、照片等拼贴“重建”城市空间的精神入口。比如,为了写《成为和平饭店》,她曾对2007年大修前后的和平饭店做过持续跟踪采访拍摄,游走、抵达着遍布历史遗痕的豪华大酒店的每个角落,感受各类文献资料中的种种细节,力求笔下还原历史人物在建筑里留下的音容笑貌,为城市书写注入情感。陈丹燕夫妇合著的口述史《住在武康大楼》,则以另一种方式“打开”网红建筑,让钢筋水泥有了穿越岁月的温度与记忆,城市景观也浸润着跟景观紧密关联的个人经历成长。
      
       “每一座神奇的城市都有一个神奇的书写者。陈丹燕在笔下重新缔造时间表,这是一名作家和城市在不断成长互动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能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曾如是形容她眼中的陈丹燕创作谱系。
      
       复刻“上海味道”的生活方式,助力国潮焕发新生
      
       童年时随父母迁徙来到上海,陈丹燕不仅通过脚步丈量城市的肌理与质感,书写探寻城市的人文脉络,也着力复刻“上海味道”的生活方式。
      
       在武康大楼的拱形连廊, “陈丹燕的上海”大幅海报甫一亮相,就吸引了许多人驻足。黑白肖像照上,发丝和眼角齐飞扬的陈丹燕,胳膊上挎着一只“上海”国潮黑包,海派风情十足。这也是她和小伙伴们几经磨合之下所做的跨界尝试——复刻了印有“上海”二字的上海牌包包。在她的回忆里,很多人的童年、青年记忆中,家里都有印着外滩天际线、写着“上海”二字的轻便结实的包包,长辈从里面掏出满溢着亲情的日常用品。
      
       曾经全中国球鞋是上海的回力最好看,奶糖是上海的大白兔最香浓,最拉风的自行车是上海的凤凰牌,新嫁娘最心仪的蝴蝶牌缝纫机产自上海……如何让复古摩登的上海品牌在当下重焕新生?陈丹燕专门去调研了40个上海轻工业老品牌的历史与现状。“1949年后,作为中国最大工业城市,上海向全中国输出了城市的生活方式。”陈丹燕在作品中提到,“手工业局和轻工业局下生产的与城市生活相关的衣服、鞋子、手表、汽车、包包等,都是这座城市向全中国能够提供的城市生活的样本。”陈丹燕陆续与老字号乔咖啡合作,开发“上海的风花雪月咖啡”等,刷新了我们对上海咖啡文化的想象。有学者评价,所谓“风花雪月”背后,其实有物质性和技术的坚实支撑,代表着为人称道的职业素质、敬业面貌、工匠精神。
      
       “在路上”是陈丹燕热爱的状态,在她看来,行走的过程看似向外拓展,也是对自我、对内心的深度观照。前不久,在上海的塞万提斯图书馆,陈丹燕和西班牙巴塞罗那作家加比·马丁内斯对谈时不约而同提到,在他乡的旅行反过来加深了对自己城市的观察, “有时我们很难认识自己,常常要通过镜子更清晰地体察自我与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