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视觉中国
■郦波
为人父母者永远都想给孩子世间一切最好的。什么才是最好的?只有物质的丰富未必给孩子带来最好,没有内在价值的支撑,给孩子越多外在的东西,越容易造成他们精神的贫瘠,甚至压垮孩子。而母语文化教育是塑造这种内在精神支撑、内在价值支撑的基础。
唤醒母语文化的感知与思维能力
蔡元培、叶圣陶、陶行知等都曾经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可见语文教育的重要程度。语文为什么那么值得重视?
因为它不仅关乎知识的学习,更关乎人格的养成。当然,还有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关乎一个孩子母语文化感知能力和母语文化思维方式的培养。
每一个人,因其受到所在族群的文化基因的遗传,其母语感知与思维能力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力。这是我多年人生实践和学术探索的心得与感悟。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甚至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而言,从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其实第一项教育目标,即排在第一位的教育重任,就是唤醒这种母语文化的感知与思维能力,培养它,壮大它,最后让它成就我们的孩子。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也不只是字词解释,课文也不只有中心思想。通过语文的学习,要锻炼的其实是我们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
语文学习有许多理趣与情趣在其中
与英语、数学相比较,语文学习确有许多不同之处。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和知识学习,它关系到文化的感知与认同,精神世界的启蒙与塑造,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永远息息相关的课程。
要塑造一种有价值、有未来、有希望的人生,语文教育就一定要取法乎上,必须要以国学素质的养成以及母语感知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我从2017年着手统编本语文教材配套拓展读物的研发工作,开始了一段虽艰辛疲惫却深感愉快而有意义的时光。这项工作的投入量很大,花费的时间也非常多,但确实能够让人感到乐在其中。
其实,语文学习绝不枯燥,它有许许多多的理趣与情趣在其中。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表情达意和进行理性思维的工具,是我们一切创造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起点。因此,语文学习对我们的未来、人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人生奠基的根本。
语文启蒙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他们母语文化感知能力的提高与母语文化思维方式的养成,强化文化认同并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协作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协调行动是人类社会得以走向文明的基础。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各民族之间要和平相处,全人类要建设命运共同体,都需要有效的沟通。语文学习无疑是帮助我们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桥梁。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强大的理性思维?因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人类正是运用其理性思考,从观察和体验中总结出了大自然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才建立起灿烂的人类文明,并在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这种理性思考。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人际交往乃至国际交往中,理性思维都不可或缺。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因为人类是感性动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类自觉的审美活动让人们从生命活动中获得一种或优雅或浪漫或崇高或壮美的人生体验,把人和其他动物彻底划清了界限。沧海桑田,朝代更迭,但文明的薪火从来不会中断。望月怀人,我们就会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考试的喜报传来,我们就会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朋友送别,我们就会想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跟家人去乡村小住,我们就会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一幕幕多么美好的情景啊!
若是没了审美,那月亮不过是一个挂在天幕的圆盘而已;若是没了审美,那民居农舍也不过是些草屋草棚而已;若是没了审美,那考试留下的喜悦怕也没有那么畅快淋漓。
儿童在阅读中有异乎寻常的问题视角
在做语文启蒙的过程中,我遇到过许多孩子,与我们所想象的不同,儿童对母语具有超乎寻常的热爱和超乎寻常的感悟力。比如,一个孩子在学习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春夏秋冬》时,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为什么不叫昨年呢?为什么不把今天叫做明天,明天叫做今天呢?
其实,古人也不是没有“昨年”这个说法。宋代有位诗人叫叶茵,有一首诗就叫《酒边次韵》,其中最后一联就说“昨年喜不为身累,闭户何求阮眼青”,这里头就用到了“昨年”这个词。但这样用的人确实很少,而一般都用“去年”。
为什么?这就是中国语义、语词的丰富性所导致的。“昨”这个字,从日从乍,乍就是刚刚、忽然,所以“昨”字强调的是刚刚过去,是指时间很短。而去年的“去”呢,是过去的意思。显然,昨天的“昨”,去年的“去”,虽然都是过去的意思,但有着细微的甚至是微妙的差别。昨天是刚刚过去的一天,而去年是已经过去的一年。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刚刚过去的一年,但年的时间单位要比天的时间单位大得多,所以我们就常常说“昨天”,用“去年”。对年月日来说,日就是昨日、昨天;年就是去岁、去年;那么月呢,就是上一个月,或者叫前月,比如“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样的区别,体现了汉语语词的精妙之处。
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不简单,这说明小朋友在学习语文时,已经有了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初步养成了切问近思的缜密思维。一旦有了这样的思维,就等于打开了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空间,发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2018年4月20日,为庆祝联合国“中文日”,我受邀去联合国纽约总部做了名为《志趣与情趣——诗词背后的中国精神》演讲。
在讲座中,我和大家分享了诗词背后中国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在我看来,汉语构筑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处处散发着先哲们对于人生的思考,构成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带我们寻回生活的本真。可以说,只有熟练掌握中文,我们才能顺畅地阅读、交流、思考;只有精通汉语,我们才能高雅地阅读、优雅地谈吐、典雅地写作、博雅地思考。
母语的学习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永无止境的。唤醒语言的感知能力、提升语言思考能力,其实不仅仅是中小学生,更是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习对每一个人的未来、人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生奠基的根本。
与母语的亲密接触,系统的语文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丰富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幸福的人,独立思考、得体表达,并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拥抱美好的人生,去拥抱属于我们的时代。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