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需放在国际国内格局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伴随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李峰 吴婷
最新公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需放在国际国内格局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伴随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虽然如此,但由于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境外投资者在国内的投资占比仍然偏低。未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全球投资者将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上海拥有最为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金融开放也走在全国前列,其作为人民币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将更加巩固,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拓展,人民币产品和工具进一步丰富,人民币在岸价格的国际影响力也将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好在岸和离岸两种资源,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全球资源的配置,尤其是金融资源的配置需要从国际化产品业务的推行和国际机构生态圈的打造两方面推进,以推动金融市场对全球资本形成有效配置。
具体而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具体落实到“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的打造,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和金融营商环境高地。
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方面,上海已取得一定成绩。从机构层面看,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截至2020年末,上海共有合资证券公司7家,占全国的47%;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3家,占全国的52%;还有登记为内地合格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OFE PFM)28家。此外,首批2家新设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之一(摩根大通)、首家外资参股基金投资顾问公司(先锋领航)、首家外资全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贝莱德)先后在沪设立或开业。从业务层面看,多元化业务持续推进。目前已有13家上海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了海外业务或自贸区业务。未来,除加大机构引进力度外,上海还需进一步提升境外资金占总管理规模的比重;丰富衍生品工具体系,推出更多国际化交易品种;平衡传统投资和另类投资比重等。
金融科技中心方面更是成果斐然,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加速运用,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涌现。在最新一期的伦敦金融城金融科技排名(GFCI 29)中,上海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纽约。未来,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需要推动金融科技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推进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并全方位营造一流金融科技发展环境。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上海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4288.32亿元,比上年增加710.62亿元,增长22.24%。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7.87%,比上年上升3.43个百分点。证券业为绿色产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2020年承销(分销)绿色债券54只,金额296.1亿元。未来,上海将进一步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方面,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上海也已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枢纽。未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在贸易及投融资领域的使用不断增加,上海作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上海应该坚持“本币优先”原则,稳步推进及便利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跨境使用;另一方面,提升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市场的参与度,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聚焦国际金融人才,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47万,但高端人才仍旧缺乏。例如,上海CFA持证人占金融从业人员的比例不到1%。未来,上海应该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高质量人才推动上海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营商环境上,通过对细分指标的分析,上海在营商便利指数、监管质量等方面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应针对现有不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最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以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为发展导向,不断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在岸、离岸两种资源;加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市场定价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金融手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金融法治环境,营造金融发展良好生态。
(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