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期热播的《北辙南辕》《我在他乡挺好的》展现的生活呈现两极化,也令口碑走向两个极端——

都市生活剧不该只是“痛点”与“爽点”的对决

文汇报

一个光鲜亮丽在马背上谈生意,一个素面朝天在早高峰的地铁里过生日, 《北辙南辕》与《我在他乡挺好的》展现的北漂生活在炮制“爽点”与集中“痛点”上走向两个极端。 ◆《北辙南辕》剧照。◆《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制图:冯晓瑜

■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同为都市剧,同是聚焦年轻女性群体,眼下热播的《北辙南辕》与《我在他乡挺好的》,正构成一对有趣的互文。前者脚踩云端,勾勒“向往的生活”:主角住着大平层,马场酒局谈生意,更有闺蜜借钱请你成为合伙人,精英帅气男性抛下工作与你谈情说爱,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观众积累“做梦的素材”。而后者的四个主角则干脆把异乡打拼年轻人的生活难题“集齐了”:网贷、黑心中介、大龄未婚、整容陷阱、大城市通勤难、职场生育风险……可谓一集一“哭点”,“全程高能”。
      
       当然,由此导向出两部剧的口碑热度也走向两个极端。 《北辙南辕》高开低走,尽管集结名导与大半个演艺圈明星助阵,却仅拿到4.9分的评分。而没有一线演员加持的《我在他乡挺好的》低调开播,却凭借口口相传不仅获得8.3分的评分,眼下其百度指数更是前者的三倍多。互联网时代谈创作,上至平台下至自媒体人,爱用“爽点” “痛点”来总结用户需求。在不少剧评人看来, 《北辙南辕》与《我在他乡挺好的》恰好各执一端:前者奔着观众“爽点”而来,后者则猛戳现实“痛点”。
      
       聚焦都市生活的影视作品,赚走共鸣眼泪的“痛点”,一定比提供幻想素材的“爽点”更讨喜么?倒也未必。 《北辙南辕》在与《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同场对决中铩羽而归,与其说是“爽点”输了,不如说是傲慢自负的创作态度输了。而对比过去常年悬浮的荧屏都市生活,关注普通人真实生活的《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确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用“痛点”赚足眼泪过后,创作者应当思考的是,如何以主角的自我成长奋斗替代甜宠爱情,真正找到抚慰现实人心的“励志点”。
      
       口碑热度的两极化印证国剧观众的成长
      
       遭遇未婚夫欺骗, “被小三”的海归女小雨告别北欧别墅,又投奔到北京奶奶的市中心两层洋房。赋闲没两天,就在堂妹的饭局里,结识了演艺圈的广告供应商,没有简历没有面试,仅凭好酒量与高颜值便顺利入职。此后,她白天赖床,晚上赴宴,一个外行人凭着几句话谈成订单,拿到不菲提成,奢侈品名牌服饰买到手软。这是《北辙南辕》的开篇。
      
       生日当天,晶晶费尽力气挤进早高峰的地铁,在摩肩接踵中贴着车门,戴上耳机寻求片刻的安宁。刚谈成订单回到公司,却遭到老板的无故辞退。来不及为自己伤感,她又忙着帮闺蜜处理黑中介的麻烦。好不容易收拾停当,来不及享受闺蜜准备的生日宴,一个神秘电话让她从天桥一跃而下。这是《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开篇。
      
       如若不是特别说明,很难想象她们都活在同一个北京——这是网友如是感慨。都说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满足观众的“爽点”,展现优渥生活并无不妥。
      
       成功的都市剧里,也有日剧《半泽直树》这样走“爽文”路线赢得口碑的先例。它“爽”在男主人公面对腐败的银行系统,秉持公义之心蚍蜉撼树的执着,最终能够团结善良之人对抗恶势力。而《北辙南辕》则将“爽点”异化为富人对于穷朋友的无逻辑的“打赏”,用购买力和酒肉交情解决问题。于是观众只看到觥筹交错与打情骂俏,全然没有与收入地位相匹配的智慧与能力;只看见物质衡量的“姐妹情深”,全然没有患难与共的真情流露。因为丢失的钱包被追回,女投行老板直接“打赏”仅两面之缘的主妇一台高档洗衣机。酒桌上见过一面的年轻女孩,因为“喜欢”,甚至主动借钱拉其入伙做“不会赔本的买卖”。这样的情感逻辑,难怪被网友吐槽是甜宠剧里“霸道总裁”换了性别。
      
       可以说,摒弃悬浮虚假的《北辙南辕》选择《我在他乡挺好的》,直接印证着国剧观众的成长——与其在悬浮剧里见识好生活,不如到“接地气”的普通人身上寻找真实生活。
      
       “痛”过之后,用什么抚慰人心,激励前行?
      
       在《北辙南辕》的衬托下, 《我在他乡挺好的》赢得认可。但正如豆瓣用户“款款KKD”所评论那样:“进步了,但还没进到那一步。”播出过半,《我在他乡挺好的》已包罗租房、通勤、职场等都市异乡人几乎所有“痛点”,因而弹幕里是齐刷刷的“破防了”。当观众看到晶晶自杀时,会感慨“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可这些“痛点”似乎只是在“罗列”生活的难,成为吸引观众入局的“鱼饵”。观众痛过哭过之后,会发现这仍是一个不痛不痒的情感剧,甚至是情节散乱的悬疑剧。业内人士直言,“痛点”不该成为“接地气”的手段。观众期待着创作者去挖掘痛点背后的共性与深层原因,抛出更深刻的议题。与此同时,创作者需要思考,面对挫折,如何给予观众在现实生活勇敢前行的动力。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此前播出的《她们创业的那些事儿》之中。播出前几集,将遭遇“职场霸凌”女性的现实境遇与心理状态描绘得细致入微。可被女高层赏识,获邀双双辞职创业的戏码还没“热血”一阵,就回到了谈情说爱为主,职场打拼为辅的创作窠臼。难怪网友吐槽:“她们创业路上的那些事就是莫名其妙的爱情。”
      
       展现“痛点”更不是为了“炮制负能量”。去年的话题剧《三十而已》同样戳中育儿焦虑、全职主妇个体价值等中等收入家庭的“痛点”。可看完剧集,观众非但没能找到应对生活的从容与勇气,反而收获焦虑与茫然。社会热点虽被“同步”到影视剧集中,但更多微观个体的复杂情感与选择被遮蔽在更具话题性的狗血情感里。
      
       “成年人的崩溃是一瞬间,可是大多数人不都是崩溃之后继续站起来,迎接新的崩溃吗?”网友“莱克尔博德”道出了症结所在。就《我在他乡挺好的》已播出内容来看,剧中的年轻人在困难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脆弱,而危机的解除又显得轻巧。什么时候影视剧主角面对裁员风险,不是通过暗恋自己的上司“英雄救美”,而是通过工作实绩自我救赎;面对大龄催婚,不是期待“富二代”小男友从天而降,而是自信独立、从容老去,或许才是展现“痛点”的最终目的所在——塑造一个真实可信,更可以对标努力的正面榜样。